(2021年12月30日包头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
2016年至2020年,我市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和决议顺利实施且成效显著,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在推进法治包头建设和保障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自治区党委全面依法治区、包头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继续保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居于全国先进行列”,深入推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以高质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好地服务“十四五”时期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必要从2021年至2025年在全市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精神,结合包头实际,特作决议如下:
一、增强政治自觉,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民普法全过程各方面,确保我市法治宣传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推进法治包头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包头市委的各项具体要求,围绕包头市“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以及“四个城市”建设和“四基地两中心一高地一体系”的目标要求,推动新发展阶段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为建设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包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突出重点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深入宣传宪法和宪法相关法,弘扬宪法精神,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维护宪法权威,加强宪法实施案例宣传活动,充分运用和开展好“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宣传民法典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组织开展好“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深入宣传与推动包头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深入宣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与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密切相关的国家安全、更高水平平安包头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会保障、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等法律法规规章。加强党内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加强地方性法规以及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的普法宣传,推动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三、突出重点对象,持续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继续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重点抓好“关键少数”,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让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个阶段,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大青少年尊法守法教育,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加强对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教育,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对村嘎查(居)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等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提高其依法维权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建立健全守法行为正向激励和违法行为惩戒制度,努力形成人人参与普法实践、人人共享普法成果的良好氛围。
四、体现地方特色,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并融入到我市“四个城市”、“四基地两中心一高地一体系”建设中,充分利用公共场所和设施,因地制宜打造一批融法治元素和文化元素于一体、体现公众需求和包头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让群众在法治文化阵地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培育崇尚法治理念。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法治元素融入戏剧曲艺、民族歌舞、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等各艺术门类创作,推出一批具有包头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受到熏陶。加强对中华法系优秀思想和理念的研究、宣传、传承,总结我市法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充分挖掘研究和讲好包头红色法治故事。打造包头法治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法治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法治乌兰牧骑”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扩大法治文化受众面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
五、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
加强法治村嘎查(社区)建设,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嘎查(社区)创建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化依法治校,开展“法治示范校园”创建活动,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健全完善依法治理制度体系,规范学校依法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切实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深化依法治企,建立并落实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学法用法制度,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行动,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观念,提升企业管理法治化水平。深化“法律进网络”,完善网络管理制度规范,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落实网络领域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理性表达,提高网民法治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六、突出方式方法创新,着力提高普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普法工作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理念、机制和方法,做到实时普法、公益普法、有效普法。把普法深度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扩大社会参与,推动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全员普法、全程普法,有针对性地实时普法、跟进普法。落实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以案释法制度和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健全以案普法长效机制,培育以案普法品牌,使典型案例依法处理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加强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公益性普法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新技术的宣传阵地作用,构建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实施分众宣传、精准普法,打造普法“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普法的实效性。加强普法平台建设、应用和推广,加大普法优质产品供给,创新普法传播方式,拓展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渠道,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使普法更接地气、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七、强化监督落实,确保决议有效贯彻实施
强化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进一步完善普法与管理、服务融合机制,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和普法责任清单制度,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促进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履行普法责任,推动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普法工作纳入法治建设总体部署,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考核评价内容,健全普法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奖惩制度,做好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加强检查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表彰先进的激励作用和普法提示、督办、建议、约谈制度的警示作用。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强化各级财政对普法规划实施的保障,把普法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实施好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要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促进本决议有效实施。